刚在阿拉斯加握完手,转身就翻脸——特朗普的态度变得比华盛顿的天气还快。普京这回,是将计就计,还是被耍了?
01、为什么普京要赴“特普会”?
其实答案并不复杂。归根到底:实力决定姿态。
如果俄军在乌克兰能摧枯拉朽,兵锋直指基辅,并把北约军队逼到波兰边境,今天需要担心见谁、谈什么的人就不会是普京,而是特朗普要想尽办法“求见”普京。
但现实是,战争拖了两年多,俄罗斯虽控制部分领土,却始终无法实现快速决胜。战事消耗巨大,经济承压沉重,国内社会也开始感受到长期战争的代价。
展开剩余84%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总统抛来一个“会晤邀请”,普京不得不权衡:不去,是得罪;去了,或许能换点筹码。
所以,普京赴会并非完全“心甘情愿”,而是一种不得不低头的权宜之计。
很多人忽略了,特朗普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“真心想促和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奖——诺贝尔和平奖。
为什么特朗普如此看重?和平奖能为他的政治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而作为“网红总统”,他需要不断制造话题,维持粉丝的热情。
普京当然看得透。所以他选择“配合”,哪怕这场会谈未必能立刻带来实质性成果,但可以以退为进,看看能否从特朗普的政治需求中榨取利益。
当然,普京又不傻,他的目标至少有三点:
如果特朗普能逼迫乌克兰或欧盟做出让步,哪怕只是一部分领土承认“既成事实”,对俄罗斯来说都是巨大利好。
当美国直接找俄罗斯谈判,而乌克兰和欧盟只能被动接受时,俄罗斯就自动获得了“世界三大棋手之一”的地位。美、俄、中三角格局凸显,欧盟事实上沦为被操盘的“筹码”。
战争长期化固然不利,但也能为俄罗斯赢得喘息空间。普京最希望的,是中美之间出现新的剧烈摩擦,比如台海局势。如果亚太爆发危机,西方资源将被分散黑马配资,俄方就能趁机谋取额外利益。
换句话说,普京赴会,既有无奈成分,也有“将计就计”的算盘。
02、特朗普的翻脸
然而,会后不到一周,特朗普的态度骤然逆转。
最近,他宣称将在“未来两周内”决定乌克兰是否有机会实现和平。不仅如此,他还在社交媒体上暗示让乌克兰放手一搏,喊话“防守不能赢战争”,甚至抱怨拜登当年限制乌克兰打击俄本土。
但这也就是嘴上强硬,但真要多给乌军几套远程武器、爱国者导弹,他又不肯。
这种反复横跳,其实正是特朗普一贯的手法:先放话收割声量,再制造“最后通牒”,然后再根据利益调整立场。
那么问题来了:普京是“上了大当”吗?
表面上看,特朗普并没有兑现任何实质承诺,反而利用会晤为自己刷了一波存在感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普京也未必是输家。
峰会期间,俄军前线的攻势确实获得了时间缓冲。对俄罗斯而言,这一点本身就是“隐形收益”。
而仅仅是“美俄单独谈判”这一事实,就足以让俄罗斯在国际舆论中坐稳“大国牌桌”。乌克兰和欧盟反倒成了被动接受的“旁观者”。
通过这场会晤,普京至少摸清了特朗普的“软硬限度”:嘴巴很硬,但手里并不愿真掏出更多资源。
因此,与其说普京“上了大当”,不如说这是一次“有限收益”的权宜之计。
不过,风险依旧存在。如今,战争拖得越久,俄罗斯国内经济与社会承压越大。
而普京的年龄摆在那,未来十年是其政治生命的关键窗口。如果无法在任期内实现战略目标,战争可能在下一代领导人手里失去控制。
更不用说,特朗普此刻能翻脸,未来就能再次翻脸。俄罗斯如果被反复拖延,最终可能陷入被动。
所以,普京的策略虽能赢得当下,但未必能支撑俄罗斯的长期利益。
03、特朗普的两面性
从特朗普的行为轨迹来看,他对俄罗斯的态度,本质上是选票驱动:
需要“和平人设”时,他就拥抱普京;需要“强硬姿态”时,他就喊话支持乌克兰。
这意味着,俄罗斯要寄望于特朗普的长期稳定承诺,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从结果来看,这次“特普会”更像一场彼此的“试探局”。
普京想要换领土、换时间,特朗普想要换声量、换选票。
短期内,双方都算达成了目的:俄罗斯拖住了前线,特朗普收割了舆论。
但长期来看,俄罗斯承受的风险更大:如果乌克兰真的在西方支持下发起更猛烈攻势,而美国继续“表面强硬、实则有限”,那俄罗斯的困境依旧没有解。
这也是为什么说:普京既没有完全上当,也谈不上真正占了便宜,他只是又走了一步不得不走的权宜棋。
他看清了特朗普的政治需求,顺势陪演了一场“和平大戏”,换来有限收益。但与此同时,他也不得不承受特朗普随时变脸的风险。
这场大国博弈黑马配资,还远没有到见分晓的时候。真正的关键,仍在未来几个月战场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之中。
发布于:陕西省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